|
|
您目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=> |
 |
|
“机器换人”成不可逆转趋势 人类应该怎么办? |
发布时间:2016/12/12 16:20:13 来源:鑫泰科技 发布者:manni123 |
|
日新月异的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,令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多进入装配制造业。这件事好的一面是,有机器帮忙,更多人可以脱离重复性高、枯燥无味的工作;坏的一面则是,如果人类不努力提升自我,那么被机器“抢走饭碗”之后失业则是迟早的事。 在全球范围内,“机器换人”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。毕竟,机器人的出现与发展,本来就是工业革命重要的组成部分。 市场亚洲份额最大 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还是工业4.0概念的深入传播,都是制造业向智能化、机械化方向发展的印记。其中,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无疑最具代表性。 从2000年到2015年,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供应量年均增速约为12%。2015年,工业机器人供应量为25.4万台。 目前,亚洲是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,占到60%的份额。2011~2015年,中国的市场年均增速达到17%,韩国为50%,日本为20%。 2009年,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销量只有5525台,从2009~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9.5%,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到近6.8万台,自2013年起连续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。 12月6日,全球知名咨询服务公司FROST&Sullivan发布的2017年全球科技趋势报告指出,明年中国将成为一个“超级机器人”大国。 产业中国发力追赶 中国正面临着“机器换人”的大潮,市场增速惊人且机会空前,机器人作为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”,政府和企业对此抱有极大的热情;另一方面,机器人也面临“高端空心失位、低端重复建设”的尴尬境地,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待破解。 岗位深度转型将至 随着智能制造的进一步发展,人与机器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。智能生产、智能制造必将带来制造业所需劳动力的大量减少。中科院院士何积丰曾作出预计,到2025年,机器人的工业产值预期可达到4.5万亿美元,机器人可能代替7500万人的工作岗位。美国花旗银行则认为,未来10~20年,全球范围内1.4亿工人可能失去原有的工作。 这些工人的出路之一,便是向其他生产环节转移。通过技能提升培训,知识工人将向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集中。可以说未来的工厂所需要的是“智慧型技工”,而这正是中国目前所欠缺的。 机器人生产企业实力悬殊 目前国内许多机器人生产企业尚不能与国际跨国企业抗衡。鑫泰数控加工中心机器人龙门 2015年,“四大家族”日本发那科、安川,德国库卡以及瑞典ABB占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比例分别高达18%、12%、14%、13.5%,其他外资品牌瓜分了34.5%的份额,众多国产机器人企业只能在剩余8%的市场份额中争抢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