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您目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=> |
 |
|
工匠精神要远离机会主义 价值回归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|
发布时间:2016/6/28 15:34:28 来源:鑫泰科技 发布者:manni123 |
|
不论是谈工匠精神、价值回归,还是谈德国美国的战略发展,都不能忽视一点,真正能让我国产业优化发展的是“落地”。工业4.0要落地,科技创新要落地,工匠精神要落地,这意味着只有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工匠精神,才是有效的。 为什么要提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? 很简单,因为我们缺。这几年媒体盛传着几个典型例子:我们的小商品遍布世界,我国游客们却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儿;我们钢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,我们却生产不出圆珠笔上那颗微不足道的“小钢球”;以市场换技术喊了30年,我国还缺一部真正先进的汽车发动机;信息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,然而其核心技术包含在那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中,我们每年为此耗费大量美元去进口……
一提起“工匠精神”,大家都会不由地想起德国,想起西门子、宝马……为什么德国人、日本人都有工匠精神,而我们中国人没有?各路学者众说纷纭。有人说中国人骨子里是鄙视工匠的;有人说中国历史上,工匠的地位很低……于是乎把工匠精神的缺失归咎于我们的民族性。 广大的制造企业从作坊式的生产,逐渐发展到广泛引进国外的工业和消费产品设计以及制造技术。到2000年之后,大量外资涌入中国,形成了数以万计的外资企业与合资企业,遍布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。“MadeinChina”开始在国际上打响名气,大量的OEM订单产生,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。而支撑我国制造业的根基,是大量的来自农村的低成本劳动力。广大沿海工厂也逐渐形成了产业化集群,尤其在IT产品、玩具、服装、制鞋等行业。有个形象的比方,说如果深圳到东莞的高速公路堵车,全球的内存都会涨价。中国制造能够闻名全球,归根结底是中国沿海地区有为数众多的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企业,这些企业充分发挥了低成本的优势,逐渐形成了国际竞争力。 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依赖的是对外贸易以及代加工。当年我们引进外资和技术,合资公司遍地开花。在世界大市场中,我们赚的是利润最低的那部分钱,比如一部苹果手机,中国代工企业得到的是整部手机利润的1.8%。我们的第一代企业家是草莽派,只要胆子大,就能赚到钱,那时候可以向银行贷款,搞国际贸易。第二代企业家是外资派,通过中外合资,大量地以市场交换技术,第三代企业家其实是创造派,尽管在创造中有山寨的影子,但这的确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,尽管我们的科技含量比起欧美日要低些。 纵观几代企业家,往往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崛起,不是英雄造时势,而是时势造英雄。在中国制造发展的几十年历程当中,机会主义的色彩远远比工匠精神强烈得多。可以看到,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中,我们有106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,我们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,城市与农村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。然而,我们整个产业当中,在品牌、设计、研发、营销方面都未曾占有优势,我们根本的优势就是勤劳 低劳动成本。鑫泰数控加工中心机器人龙门 如果非要说匠人精神,我想,在过去30年来,中国就像一个营养不良又高速奔跑的运动员,他的速度足够快,却不能要求他同时身姿优雅。我们诚然没有德国般百年积淀的工匠精神,毕竟对于过去30年的中国来说,那是奢侈品
|
|
|